先前秦亮還在西閣宅著,不問事、不見人,卻唯獨與大長秋的謁者令張歡見過一面。張歡是奉郭太后旨意,前來確定王、秦、令狐三家的權(quán)力分配。
于是很快詔令就發(fā)了出來,幾個人的官位都得到了皇室的正式承認。任命基本如幾家商議,秦亮的爵位改為長平鄉(xiāng)侯,官職晉升為衛(wèi)將軍、中護軍,錄尚書事、加侍中。
丈人王廣為武|衛(wèi)將軍、三品散騎常侍。陳安升任中書令,王明山為中書監(jiān),皆為亭侯。
隨著對司馬氏等幾家的凊算,以及屠戮眾多的私兵私將,洛水岸邊血流成河?;实鬯坪跻埠軕峙?,終于主動認可了王凌等人的地位。皇帝專門派人出宮下詔,賜王凌劍履上殿、贊拜不名、入朝不趨的殊榮,并領(lǐng)兵三千;賜秦亮更直殿中、乘輿入殿。
王凌完全沒有推拒,直接笑納之。
秦亮聽到這個消息,也就接受了殊榮。因為這個賞賜比較實用,“殿中”包括了皇宮內(nèi)部的東南區(qū)域,那里有幾個“省”;省就是房屋圍成庭院的意思,中書省、尚書省等機構(gòu)起初就是一些官署院子。秦亮有了這個名頭,可以對“殿中”區(qū)域的守衛(wèi)等事進行安排,能進一步保證人身安全。
現(xiàn)在趁著皇帝有些害怕、才主動給予特殊待遇,如果不接受,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。以后皇帝要是不想給,再去逼迫他的話,吃相就會相當難看。
而且殊榮和地位本身,也是一種威望,并不是沒有用。否則有太多人表面上也不尊重當權(quán)者,那么做起事來便會十分不順,很容易被掣肘和質(zhì)疑。
劍履上殿等殊榮并不是要篡位的意思,封王、加九錫這些才是。當初曹真就得到過劍履上殿等榮譽,他對大魏卻是忠心耿耿。
但曹真是曹操族子、算是宗室,而王凌與宗室身份沒有半點關(guān)系。
因此王凌接受這樣的地位,確實就是權(quán)臣的象征。王凌估計也想明白了,在沒有皇帝主導的情況下,凊算了司馬懿、孫資、劉放等大族,已沒多少退路可。
且王凌似乎也有防范心,他借口年齡大了身體不好,回洛陽之后、一次也沒去朝拜。
秦亮與王凌差不多,到洛陽后便沒去過皇宮。直到三月十五日,秦亮已把守衛(wèi)東掖門的將士換了,又任命潘忠為殿中將軍,這才去了一趟太極殿,拜謝陛下、殿下給他封賞。
郭太后亦已封堂弟甄德、郭建為將軍,掌禁中侍衛(wèi)。(魏國皇宮的太極殿內(nèi)及后宮區(qū)域為禁中,司馬門、東掖門等宮門內(nèi)為殿中。)郭太后那邊不可能愿意動秦亮,所以秦亮這會去朝見、應(yīng)該是挺安全的。
王凌根本不管郭太后和秦亮換皇宮守衛(wèi),他大概就沒打算去皇宮。只有屯兵司馬門的武|衛(wèi)營將士,才是王廣的部下。
不過三公級別的高柔、蔣濟,每逢月旦和十五日會去朝拜。王廣、王明山、陳安等人則每逢朝就到。
朝會前后,秦亮似乎享受到了當初曹爽和司馬懿的待遇,他走過的地方,幾乎所有人都會揖拜見禮,熟識的人還會寒暄幾句。
上次來參見朝會,秦亮記得自己還站在靠后的位置,如今直接站到了高柔后面。
論官位三公還是比衛(wèi)將軍高,但司徒、司空這些人的實權(quán)完全比不上秦亮,不然高柔蔣濟等人不可能在一個二十多歲的人面前、說話那么客氣。
魏國的三公已無甚具體的實權(quán),就是為了表彰一生為朝廷立下功勞的老臣,地位聲望都高、養(yǎng)尊處優(yōu)。這也是高柔屬于司馬氏的人,但秦亮與王凌都覺得最好不動的緣故。
等到朝會結(jié)束,高柔與蔣濟,還在東堂門外與秦亮說著話。
這時張歡走了出來,說是皇太后殿下召見。秦亮這才與二人道別。
郭太后沒有在東堂見面,而是在東側(cè)的房屋里重新設(shè)座、垂簾等物。在這棟房屋外面、四方都站著宦官。
秦亮脫了鞋子放在臺階旁邊,走進屋子、再進一道門,便行稽首之禮,請殿下圣安。郭太后在簾子后面叫秦亮免禮,然后屏退了左右。
里屋沒有窗戶,張歡等人出去后,只剩張歡一人守在外屋門外。
拜禮罷,郭太后的聲音便小聲問道:“王彥云的身體不好嗎?”
她說話與朝堂上差不多,莊重有威儀,輔音卻有點嬌氣,只是聲音小??赡苓€是因為門外有人的緣故,她也有點放不開。
秦亮見沒有別人,也沒有窗戶,遂走到簾子旁邊、靠近郭太后說話,他幾乎來到了跪坐在里面的郭太后跟前,聲音也很低,實話道:“仆見外祖,身體硬朗,面色紅潤?!?
此間環(huán)境、并沒有偷聽的地方,只要兩人說話的聲音小一點,不可能被別人聽去。但外面那道門是敞著的,他們當然不能做太過分的舉動,依舊隔著簾子。
這時郭太后的聲音更小,秦亮幾乎站在她面前也要仔細聽、才能聽清。她小聲問道:“王彥云是否有進一步的想法?”這是她第二次問類似的話了。
在皇宮里說這樣的話題,秦亮也有點緊張起來。
不過郭太后又有這樣的猜測很正常。曹家當年已經(jīng)示范好了、應(yīng)該怎么篡位。權(quán)臣直接在宮外開府,軍政大事決策皆出于府邸,皇宮便只是一道風景,權(quán)臣完全不會進宮奏事、理都不會再理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