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國把漢中三郡丟失之后,消息傳遞也更加困難。北面走東三郡、漢中的那條路線,魏軍查得很嚴;現(xiàn)在漢國的奸細只能繞行荊豫,從東面循大江回來。
司馬師求助于東吳的石苞接應(yīng),將心腹蔡弘安排去了武昌。派往魏國的奸細,要先到吳國中轉(zhuǎn)、然后由蔡弘送信到成都。
姜維在皇宮議事時,聲稱“還在等消息”,便是指蔡弘的消息。
其實像是洛陽中軍出征這樣的大事,要打探起來十分容易,動靜很大、連洛陽市井百姓應(yīng)該都能知道。問題主要是傳遞消息的時間太久!
因此姜維沒能及時確定曹軍的企圖,只能率重兵向劍閣增援。漢國朝廷同時調(diào)集了成都、綿竹等地的兵馬北上,影響農(nóng)忙秋收、已是難以避免。
這次姜維的主張不算錯,但預(yù)判顯然出了差錯!
劍閣等西面三路、曹軍無法突破,基本只是對峙。但東面米倉道、間道的漢軍沒有得到增援,兵力太少,很快就遭遇了強攻。
八月初,米倉道南段的巴西郡漢昌(巴中)首先被圍攻。
米倉道雖然崎嶇難行,但是曹軍胡奮部、走南鄭直接南下,路程不算遠,遂以大股人馬壓境。漢軍守將柳隱兵力不足,完全無力反擊、只能閉門困守漢昌,四面人口被劫走甚眾!以至于西面的閬中等地,軍民也十分恐慌。
隨后是東路不曹水上的宣漢城。這一路曹魏人馬的將領(lǐng)是馬隆,走漢中南鄉(xiāng)(西鄉(xiāng)縣)出發(fā),距離稍遠,十余日后才走間道進逼宣漢。
這個馬隆以前名不經(jīng)傳,但是在漢中之戰(zhàn)時的表現(xiàn)、讓姜維發(fā)怒罵過娘。當(dāng)時姜維預(yù)先部署了奇兵,走湑水小路去駱谷斷曹軍糧道,結(jié)果奇兵反被馬隆伏擊、慘遭大敗。
而此次在宣漢對付馬隆的人、則是羅憲。羅憲是荊州派士人的后裔,師從益州名士譙周,主要是個文人!
但羅憲顯然并不懼怕馬隆,反而認為間道難行大軍、曹軍不足為懼。他并未打算死守城池,而是在東北方向,找到了一處伏擊點,準(zhǔn)備反殺馬隆,打他個措手不及。
羅憲找準(zhǔn)了地方,卻并不急于調(diào)兵。只等曹軍快到了,他才選了個月光明亮的晴天晚上,連夜派兵去山林后面。以此避開曹軍事先探路的斥候。
曹軍遠道而來,必定會沿著河流進軍,而此地正是沿河去宣漢縣的必經(jīng)之路!
巴郡士人楊宗之前正好告假在家,聞訊便來投羅憲,也跟著羅憲來宣漢御敵了。楊宗同樣是個文士,眼下正在設(shè)伏的山林之中。
漢軍人馬都在山后,楊宗則帶著隨從到了山頂,觀望遠處的情形。蜿蜒的卜曹水就在對面,山水之間隱約可見一條土路、在荒草叢生中延伸。
循著土路往遠處看去,起伏的山丘之間,空中塵埃彌漫。
“來了,來了!”旁邊有人沉聲道。
隨即便有士卒把弩從背上取下來了,放在了手
邊。楊宗卻道:“別急,等賊軍靠得更近一些!”
因為軍隊行軍的時候,通常不會全部披甲,尤其是在山路上跋涉;忽然遇到伏擊,披甲需要時間。漢軍在越近的距離上發(fā)起攻擊,廝殺時越會占據(jù)優(yōu)勢!
不料眾人等了好一會,仍然只見黃土煙塵籠罩在半空,隱約能聽到馬蹄聲,卻不見人來。
楊宗暗覺蹊蹺,便立刻派出隨從,前去東北邊的山上,叫那里的斥候朝煙塵彌漫的方向過去、看看情況。
良久之后,斥候爬到這邊的山林上來了,氣喘吁吁地說道:“賊軍馬兵后面拖著樹枝,在路上來回跑,滿山谷都是土!”
旁邊的士卒一臉茫然,不知道曹軍在做什么。但楊宗馬上就回過神來,罵道:“中計了!”
……同樣明白中計的人,還有宣漢城墻上的漢軍主將羅憲。
斥候已經(jīng)報上城來,曹軍馬隆部從正北方向來了。但羅憲無須再聽稟報,他站在城上,便已經(jīng)看見了遠遠的山丘之間、出現(xiàn)了大量人馬旗幟!
身邊的部將眺望著遠處的陣仗,脫口道:“不好,我們的人都在東邊,城中只有數(shù)百人,如何守得住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