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匡胤和郭紹都十分仔細地聽著皇帝說的話。
柴榮又嘆了一氣,道:“現在大事未成、北伐在即。那契丹國主雖號‘睡皇帝’,但以朕察之,此人名聲差、倒也不是全然無能之輩;契丹國內亂與前朝舊事有關,不能全怪在當今契丹國主身上。其國內雖亂、實力卻未大損,仍舊是我國最大之強敵!而你們兩個都是朕所倚重的大將,今若內耗、徒損軍力,甚至讓國家產生了什么動蕩損失的話,朕絕不輕饒!”
趙匡胤和郭紹聽罷忙躬身一拜。
柴榮又道:“侍衛(wèi)司諸軍在淮南之役中表現甚佳,讓朕大為欣慰,在即將要來的北伐契丹之戰(zhàn)中,朕望郭將軍能攻城略地、力拔河北諸重鎮(zhèn),再立新功!殿前司諸部更是我大周精銳,朕之厚望。你們兩人若能把恩怨化開最好;不然也不能因個人小節(jié)而影響北伐大計!誰為朕收復幽州時出力最多,朕便更倚重誰,絕不偏頗?!?
他接著語重心長地說道:“還望你們以大局為重,勿失朕望?!?
趙匡胤忙叩首道:“臣為殿前司都校,身負陛下重托、國家大任,敢不殫精力竭為陛下前驅?臣絕不會因個人恩怨而耽誤陛下之宏圖偉志!”
柴榮聽罷十分欣慰地說道:“趙愛卿常能體察朕心,為朕分憂解難,你定然不會讓朕處境兩難?!?
郭紹見狀,也趕緊跟著跪地表態(tài)道:“微臣定然以國家大事為重,不敢計較小節(jié)?!?
柴榮見狀又上來扶起他們,“以前的恩怨便擱下了,而且朕以為事有出入、諸事并非你們二人不識大體所致,情有可原。但今后,我要你們不得再以怨抱怨,可做得到?君前無戲,就當著朕的面,起誓不再計較何如?”
趙匡胤一臉正色,立刻舉起手道:“臣在陛下前起誓,絕不因個人私怨,對郭將軍做不義之事!”
起誓真的有用?不過在皇帝跟前說的話,恐怕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用,郭紹也忙以掌對天,道出誓:“臣愿不計前嫌,與趙都使協力輔佐陛下攻伐契丹。”
柴榮見狀十分滿意,點頭道:“甚好、甚好!朕之肱骨大將,本就該是心胸寬闊能容人的大才!”
皇帝又寬慰了一番二人,下令賞了一些錢財,并派宮人同趙匡胤一道去府上參加喪事。二人千恩萬謝,拜別皇帝從大殿上一前一后走了出來。
趙匡胤走前邊,郭紹在后面一段距離,二人一路無話。
郭紹對這個結果還算滿意,出門見到陽光忍不住暗自微微舒一口氣,總算是闖過這一關了……因為他從來不覺得皇帝會為了給自己一個公道、而放棄趙匡胤,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。
倒是趙匡胤可能比較郁悶,他家死了兩個親人,最后只能不了了之。
但郭紹也明白為何柴榮要做和事老:皇帝一心要收復幽云,根本不愿意因內斗損失大將。對待郭紹的態(tài)度,其中一句“攻城略地、力拔河北諸重鎮(zhèn),再立新功”不經意間就暴露了圣心……柴榮還惦記著郭紹攻城厲害,想讓他打河北時幫著攻城。河北那些城更大更穩(wěn)固,城池非常不好打。
如果郭紹沒有價值,今天柴榮還會不會顧及什么公正和真相,那就真難說了。而且一旦打下了幽州,會不會鳥盡弓藏?
郭紹發(fā)現自己的額頭上沁出了細細的汗珠,下意識拿袖子輕輕一揩。
總之這事暫時是可以告一段落,郭紹覺得自己眼下沒多大危險;但長遠來看,危險卻更大。
眼下皇帝保他,趙匡胤那么識時務的人也不太可能會急著干什么、與皇帝的意思對著干,所以郭紹應該是無憂的……但等以后,究竟會發(fā)生什么,那便一點保障都沒有;趙匡胤的誓也不能保證什么,有一百種方法既可以不違誓又將對方置之死地。
二人在宦官的帶引下,出了東華門。趙匡胤很淡定地讓奴仆牽馬過來,這廝倒完全不怕什么街巷以弓弩伏擊,表現得十分坦然,他接過韁繩時,竟然轉身向郭紹輕輕抱拳,然后才上馬。
郭紹也趕緊拱手回禮,目送上翻上高頭大馬。然后才走到自己的馬車旁邊,他心下表示比較怕死得不明不白,還是乘馬車比較安生。_a